祝福
- 别名:New Year Sacrifice
- 主演:白杨,邸力,管宗祥
- 其他:1956年 / 8.5分 / 中国大陆 / 剧情
- 点播
- 简介
- 评论
- 类型:
剧情
- 年代:
1956
- 地区:
中国大陆
- 主演:
白杨,邸力,管宗祥
剧情简介:
剧情简介
辛亥**前后,居住在浙东山村里的祥林嫂(白杨 饰)命运凄惨,丈夫祥林早年去世,他死后的棺材帐越滚越大,一家人生活举步维艰。婆婆走投无路,为了还清债务,给二儿子阿根娶亲,在中人卫**(管宗祥 饰)的怂恿下不惜偷偷将媳妇卖给贺老六(魏鹤龄 饰)。阿根将此事告于嫂子,心中无限凄苦的祥林嫂连夜逃跑,经人介绍在鲁镇鲁四老爷家打工。未过多久,婆婆登门领走祥林嫂。被*过门的**险些闹出人命,幸运的是贺老六为人善良忠厚,待她不薄,儿子阿毛的出生则令祥林嫂些许体会到生而为人的难得幸福。好景不长,丈夫和儿子接连死亡,彻底将祥林嫂的人生推向谷底…… 本片根据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
祝福影片评价
《祝福》里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贺老六的纯朴忠厚,阿根的老实善良,鲁四老爷的伪善残酷,鲁四太太的刁削成性,卫**的狡诈*滑,柳****麻木……导演以高超技艺把他们刻划得人各有貌、个个血肉丰满。影片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一部永远闪光的作品。《祝福》的改编体现了夏衍以往的编剧风格,以严谨的结构、精炼的笔触,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思想,保持了鲁迅作品中冷峻、深沉、凝重、窒息的悲剧气氛和艺术风格。夏衍这些创造性的丰富和改动,使影片既完整地体现了原著的精神风貌,又突出了电影表现特点,为名著改编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温馨提示: 如果资源您在此页面没有看到播放地址,说明当前资源只支持在电脑上播放,请用电脑访问当前页面。
艾栗子 2021-01-13
2021深圳珍藏影展,竟然能在深圳看到4k修复版,仿佛电影资料馆南下了,好激动。这部50年代的祝福,也像上次的城南旧事一样,让人惊叹中国的电影艺术在当年就达到了那样的成就,那些扎实的*化道、真实的表演、辛辣的讽刺、古典主义的审美,放到现在何止是不过时,简直绝大多数电影都难以企及。女主角竟然是十字街头的女主,二十年后在这部里的表演也太自然太动人了,第一次看到鲜活的祥林嫂呈现在面前,比读鲁迅原著时更为直观和震撼。把那样一个第三视角的短篇改编成这样丰满细腻的故事,太厉害了。更微妙的是,在现在来看竟然能与996过劳死等等社会新闻无缝衔接,每一个情节都看得人咬牙切齿拳头都要捏碎了,那样的**过去了吗?不,它一次次地卷土重来了。
瑞波恩 2020-10-05
#资料馆留影#修复版,比较成功的改编,比语文课文更生动也更悲催。白杨演活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可怜**祥林嫂,比她个人凄惨命运更悲凉的,是周围人冷漠无情又保持高度一致的态度(平庸之恶?),尤其难忘被五花大绑成亲的祥林嫂一脸生无可恋又怒不可遏的场景,而周围众乡邻竟然吹吹打打说说笑笑一派河蟹……旧社会的穷苦**如同货物一样被卖来卖去毫无尊严与幸福可言,而这种丑恶怪相却被各阶层的人**并且从未提出异议。电影新增加的“砍门槛”段落算是一种无言反抗也是全片**,而最终在旧历年底的风雪之夜冰冻死去的祥林嫂,几乎已经成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群体的一个象征,谁之罪?出路究竟在哪里?话说1956年那会的江南水乡还是富有诗情画意啊,多年后回看才发现贺老六竟然是魏鹤龄饰演的,简直是演啥像啥堪称一代**配角。
有心打扰 2016-08-21
给你曙光,就是为了让你迎接更大的绝望。【***教科文组织】 中国影史十五佳NO.07
欢乐** 2014-09-27
改动之处滑到政治正确道路上去了,最不喜欢的改动除了结尾画外音的画蛇添足,要数撤去倒叙变成正面顺叙,麻木的悲凉,阴冷的恐惧,在细腻彩色烘托下,变成歌颂**的苦情剧;重读原文,大先生对人的刻画描摹真是入木三分;白杨演技过硬,布景也好。
大宸 2010-09-02
其实是存在遗憾的改编,但要感谢白杨演得那么传神...其实我觉得鲁迅的作品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只现在没有人愿意去尝试罢了....
本味何知 2023-12-27
对祥林嫂所受的多重**反映比较直观立体,而且一些看似偶然的悲剧**被改得必然色彩更浓了,不至于像课文那样,让一些人随时间的流逝光记得祥林嫂叫苦而忘却她所受的实实在在的苦难。结局过于乐观,宣告了旧**的终结、剥削者的灭亡,却没想到世界上有种东西叫**。另,砍门槛情节虽争议颇多,却成为了这个压抑环境中祥林嫂的唯一一次情绪释放,而且还只放了半截就蔫了,手上的刀既没挥向老爷,也没挥向神像,仅仅砍了带自己替身意味的门槛,还特么没砍完。
千寻亿选 2011-01-26
祥林嫂是个被命运捉弄的人,虽然与贺老六结婚当日反抗激烈,但总体逆来顺受,所以故事最后砍门槛那段有点拔高
连城易脆 2020-07-26
上影节修复4K版,作为新中国第1部彩色电影,鲁迅+夏衍+桑弧的组合为中国电影史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电影旁白确存在明显的宣教感,祥林嫂剁门槛的改编也加重了**批判性,很多短评以此来表达遗憾甚至是批判,认为电影应该超越政治超越意识形态,不应该成为宣传工具。这未免太过天真,典型的小知识分子理想主义。难道当年左派电影反映旧社会**的现实呼吁底层人民的反抗不好吗?好莱坞的电影不也在积极宣扬他们心中的所谓普世价值吗?任何文艺作品任何艺术家都是有**局限性的,评价任何作品也都应该放在当时环境中去讨论,否则不就陷入了“屈原、岳飞破坏民族大融合”的悖论中去了吗?鲁迅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切准了**脉搏!一些人有典型的思维定势,任何电影只要不批判当下政权的都会被归为下品,这岂不是本身也是一种二极管意识形态思维?
康报虹 2019-03-08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而拍摄的《祝福》有着“十七年电影”的鲜明风格,原著中鲁迅先生虽是以第三人称“我”叙述,但处处体现着他对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的深恶痛绝,这与当时电影中经常倡导的、“破旧立新”的思想十分契合,而影片结尾以旁白宣扬“旧**逝去、新**到来”的片段也体现了那个时期“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基本创作原则。 在对原著的改编中,剧作者删除了“我”这个角色,同时将倒叙改为正叙,使得影片失去了原著中那种无力抵抗的宿命感。至于被普遍诟病的“砍门槛”片段,我认为十分贴合故事发展的逻辑——而且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段落,远不如结尾带给人的割裂感、违和感强,如果鲁迅先生看到《祝福》最后这段为政治*务的旁白,不知道会是什么表情呢?
刀*刀 2014-08-15
故事、剧本都非常**,演员表演欠火候,如果把最后那句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画外音拿去,这是能在**上拿**的片子,可惜它生不逢时,诞生在闭关自守的五十年代。